当前位置:首页>难忘师恩[返回]

那些难以忘怀的老师与岁月——张丽华

作者:校友总会 发布时间:2011-04-27 09:16:32

 

 那些难以忘怀的老师与岁月

张丽华

        2011年就是辽师大的60华诞了。作为辽师大培养的一名学生与教育工作者,我在这里学习、工作也将近29年的时光。

        1982年的金秋十月,我与其他30名来自辽宁省各个地区的同学,怀揣着梦想与对新生活的憧憬,相聚到了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系,开始了我们的新生活。作为辽师大教育系的第一届学生,每一个人都以各自的生活作风与行为方式在构筑着自己的人生,同时又把自身的个性特点留在了教育系,形成了教育系学生独有的性格特点与精神风貌。在这里,我们接受了许多当年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等学府的老师们所给予的教诲。他们不仅学识渊博,工作敬业,把自己的所学都无私地传授给了学生,同时,也在平时的课余时间不断为我们打开认识世界的窗口。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还比较封闭,见识不广,视野也并不开阔,甚至好多人对什么是心理学与教育学并不了解。但这些博学的老师们以认真的工作态度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引领着我们这些初入教育学、心理学大门的懵懂青年走入了认识人性、解读心灵的陌生领域。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体验着与以往的教育所不同的感染与熏陶。老师们也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尤其是下面提到的几位老师给我的印象更深刻,对我的影响更大!

        教授普通心理学的张宁生老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当年也不过40岁左右。他灵活的思维,上课时风趣的语言与生动形象的讲解,让我们感受到了北大的学风,这是我们在中学学习中所不曾经历的。由此,大家知道了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心理学不是占卜,而是一门科学。让我个人难以忘怀的是,当我在做硕士论文时,张老师是我的第二导师。每次去做问卷调查时,他都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不辞辛苦地陪我到大连市工读学校进行现场调查研究。他从来不直接告诉我如何去做,但会讲一些与研究有关的原理或者事例启发我,让我学会从中去体会、去挖掘、去思考,从而得出结论或收获。今天,我的论文或书稿被一些老师们评价为逻辑性比较好,那也得益于张老师当年的异于常规的引领与指导!谢谢你,亲爱的老师!

        多才多艺的老主任魏华忠老师,一直是学生们崇拜的偶像。魏老师随和、亲切、不温不火,不论我们问了多么没有水平的问题,在他那里永远都是有价值的问题。他总是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从他的脸上,你不会看到不耐烦,看到的都是微笑的面庞与鼓励的目光。读研究生期间,我和许多系里的研究生为了统计学方面的问题,经常到魏老师家里请教。他和师母一次次的中午就餐时间就被我们冗长的问题推到了下午。老师为此得了胃病,而我们不仅解决了问题,又在老师家里蹭了不知多少顿饭。在我攻读博士期间,为了搞好研究设计,打好研究的理论基础,我一遍又一遍地求教于魏老师,给他老人家添了不少麻烦。但他从没有拒绝过我。甚至有些博士在研究走进死胡同时,很晚给他打电话求教,他也总是给予耐心细致的讲解。他的无私、他的及时帮助一直让我们这些学生感动着、温馨着!

        做学问一直都很严谨规范的王宪清老师现在已经辞世多年了。但在我攻读研究生期间,他给我们讲授的“社会心理学”以及“品德发展心理学”两门课程,让我们这些刚刚步入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学子们开始对社会、对人性进行心理学的解读。王老师作为当时的心理学教研室主任,工作认真、扎实、一丝不苟,尤其对心理学研究生的学习抓得很紧。让我感动的是90年代初,一批台湾心理学家与中科院合作培养大陆年轻的心理学者与研究生。为了让我能报上名并能通过对方的考试,在那个通讯还不发达的年代,他几次写信帮我联系,终于让我成行!王老师,过去的一切,学生都记在心里,永远难忘!

        如果说今天的人生与事业有了一点“成绩”与值得回忆的地方,除了得益于上述几位老师的教育与帮助,还有值得我用一生的时间去怀念、去回忆的韩进之先生。韩先生是我的硕士导师,他在辽宁师范大学60年发展历史中,做出了自己独特、巨大的贡献!让我难以忘怀的不仅仅是他的学识,更是他的做人。我读过许多心理学名家写的书,这其实都是在完成韩先生布置的作业。他老人家哲学的功底很厚重,每当给我们上课时,总会讲一些哲学与心理学方面的原理,然后让我们针对所学所读提出问题,并做以回答。当我们解决不了问题时,他也从不当场解答,而是接着提出一些我们没有想到的问题以引起我们的思考。当我们在课下准备问题的答案时,却发现,其实答案都隐含在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中。那时候便会恍然大悟,体会到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因为历史的原因,韩先生经历过“文革”的冲击,也受到当时还是年轻人的系里个别老师的批斗。而我作为他的早期弟子恰巧了解了这一段历史。但韩先生却以宽容的心去对待这件事,不仅在事业上帮助这位老师,而且也一再教育自己的儿女善待这位老师。对待自己的学生也是如此。我们总会在元旦这一天,在研究生楼里其他学生羡慕的目光中,挺直了腰板,骄傲而自豪地到老师家蹭饭去!每当老师用他那永远也改不掉的四川话,在楼底下喊着“丽华,到我家吃饺子”时,听到喊声的同学们都会学着老师的腔调跟着一起喊。我每次都在大快朵颐后,又打包回到寝室楼,然后学着老师的腔调喊着“谁来吃饺子”!有一些东北同学愿意吃酸菜,老师家本来冬天就腌渍一缸酸菜,知道这种情况后,每年都腌渍三缸酸菜。那时的我,就像是一个跑运输的,乐此不疲地、一趟又一趟地穿梭于老师家与研究生宿舍楼。现在,一颗酸菜不值得一提,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当我们用煤油炉炖出一锅酸菜时,大家不仅品尝的是美食,更感受到了老人家爱生之情,一颗善良的心!不论今天到哪里开会或者学习,上了年纪的同行,当知道我是韩先生的弟子时,都会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到现在,学生还在沾老师的光,师爱是大爱!

        写到这里,我已潸然泪下,仿佛又听到先生那睿智的话语,看到先生在我回答不出问题时的狡黠的目光。泪水中有对老师的怀念,更有对过去年轻岁月以及学习生活的感怀!在此,只有祝愿亲爱的老师在天堂还能继续他们的幸福生活!来世我们还做师生!

        今天,我自感在教学与科研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个成绩的取得要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杨丽珠老师。这是一位让我们做学生非常钦佩的女老师!她的睿智、敬业、认真、刻苦不是一般人所能比的。对心理学事业的热爱与敬业,做学问的风范,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泰然的处世观,为人的宽宏大量,对学生爱在细微、严在当严的为师之道,等等,这些高尚的人格情操时刻在影响、感染着我。读博期间,杨老师一直鼓励我、关心我,使我在这份呵护下有了“胜似闲庭信步”的信心和勇气。从她的悉心指导中,我体会到了进步与成长的快乐。每每夜晚,挑灯伏案夜战时,杨老师关切之语和循循善诱的启发仿佛就在眼前,使我在研究遇到困难时便豁然开朗,激励着我研究的动力,指引我前行的方向。博士毕业后,她又把我们这些弟子送出去进行博士后研究,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搭建了更高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她付出了很多很多。杨老师,“呦呦鹿鸣,寸寸我心”!从1999年到今天,漫漫求学生涯中,来自您的那一份难忘的、温馨的、关爱的、浓浓的情,一直激励着我在学海中探索和前行。

        昔日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我的那些可爱的同学们,已经成为所在岗位的佼佼者。我们每一个人的进步与成功,都得益于当年老师们的教诲、指导与帮助。师恩厚重,情意无价!此时,万般的感念却涩于笔端,只有留待于日后的回味与终身的铭记!新的征程已经开始,我将以努力的工作来回报所有关爱我的人们!

(张丽华,辽宁师大教育系82级校友,现为辽师大教育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