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我的大学[返回]

辽宁师大我人生梦想的起飞地——杨荫凯

作者:校友总会 发布时间:2014-02-19 11:05:23

辽宁师大我人生梦想的起飞地

杨荫凯

        1990-1997年,我在辽宁师范大学相继攻取了学士、硕士学位。7年间,母校把我从彷徨懵懂的农村少年,培育成一个自信乐观的有为青年。弹指间,离开母校已14年了,但在母校的那些岁月却清晰得宛若昨日,对母校的眷爱与时俱增、历久弥坚。灵魂深处,母校是我人生梦想的放飞地,也是我奋勇前行的动力源。或许是当初年轻与认知不深的缘故吧,回首初入辽师、问学七年和学成离开时对母校的感情,可谓一波三折,万般滋味。值此母校60华诞之际,将我对母校的情感历路如实陈述以志纪念,并藉此表达作为辽师学子的拳拳之心。

        一、冷对辽师,勉强入校

        1990年,高等师范学校招录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即由原来的提前单独招生变为与普通高等院校统一考录。或许是冥冥中的缘分吧,我在填报高考志愿书时,鬼使神差般地在“提前录取”一栏中写下了辽宁师范大学。结果,当年我以超过重点大学录取线几十分的成绩被辽宁师范大学提前录取,丧失了进入全国重点大学的机会。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没有其他同学的喜悦,反而泪流满面,并对是否去这所学校报到犹豫不决。高中恩师王智全老师安慰我说,“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四年后再看结果”。正是这句话,鼓起了我去辽师求学的勇气和决心。

        1990年9月15日,我背着行囊带着极其复杂的心情到辽师地理系报到。9月的辽师,美丽而整洁,印象深刻的是道路边优雅的梧桐树、洋溢着灿烂笑脸的同学以及热情引导我们报到的老师,我的心被这美丽而热情的校园感染和温暖,但抑郁的心情并未完全消散,那丝疑虑与彷徨始终萦绕心头:我将以怎样一种方式在这个校园走过?这个学校将以怎样一种方式影响到我的人生?

        二、融入辽师,获益无限

        紧张的军训后,规范而忙碌的学习生活第次展开。慢慢地,务实严谨的校风、学识深厚的老师、亲如一家的班集体,让我开始喜欢上了辽师,并全身心地融入到母校的怀抱之中。或许还是有着那份不甘心,入校不久,在老师们的指点下,我明确地订立了自己在辽师四年的奋斗目标:一是考研,二是入党。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规律的科学,其范围涉及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地图遥感、动物植物、区域经济、社会人文等诸多领域。初入辽师时,梁喜新、张耀光、牟昀智、王淑琴、张大东、王焕令等一批学有所长的老先生们还未退休,韩增林、尹怀宁、栾维新、李跃增、李雪铭等老师正值上升期,先生们深入浅出地讲解极大调动了我对地理学的兴趣,拓宽了我的视野,并将我一点点引入学海深处。为实现考研目标,我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课余时间,认真研习课本。难忘多少个周末夜晚,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和周边教室的欢乐舞曲中,一个人独享学习的清苦与甘甜;难忘南院操场边,校园外水杉林里,宿舍楼旁路灯下,一个人拿着书卷,徜徉于理想与梦想的天空。“欢乐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当年在母校的那份坚持既是酸涩的,也是快乐的。第一学年,我的学习成绩便名列全年级第一名,并因此被授予了校优秀三好学生称号。四年下来,我基本垄断了年级学习成绩榜首的位置。1993年12月,系领导正式通知我,因学习成绩名列第一,在90级89名学生中,我被确定为唯一的硕士保送生。经过面试,恩师张耀光先生史无前例地录取了我这个保送生。苍天不负有心人,母校不辜勤奋者,母校和恩师们的公平大爱,让我品味到了全心投入、勤勉付出的美好结局,也让我真切践行了凡事努力、水到渠成的人生真谛。

        大学时光,辽师的学生生活丰富而多彩。在愉悦中,我充分领略到了同学间的友情与集体的温暖;母校严肃而规范的学生管理制度,比如早操制度、卫生管理、思想品德教育等则一点点修正了我的言行。在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下,大学期间,我先后担任了团支部宣传委员、团支部书记、系团委副书记等职务,组织协调能力得到了全面的锻炼。1990年10月1日,我庄严地写下了入党申请书,表达了一个赤子对党组织的热爱与向往。1991年,系里推荐我参加了校入党积极分子学习班。经过党组织的精心培养,1993年12月,我被正式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回首这段成长之路,难忘杨希贤、关世洲、张广鑫等几位辅导员老师的悉心指导,难忘地理系党总支、系团委老师的提携教育,难忘带着崇敬心情拜读《共产党宣言》的青涩,难忘烛光下向党组织认真书写思想汇报的真诚。母校庄重而圣洁,赐予我不负人生的坚强动力,也坚定了我奉献祖国的神圣责任。

        读研三年,学习仍然是我的主旋律。受党组织和研究生部老师的信赖,我还担任了地理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和校研究生会秘书长等职务。回首那三年,难忘每天往返于宿舍、图书馆和教室间的忙碌,难忘与同研兄弟在学习生活中的默契与鼓励,难忘研究生部老师的关怀与信任,更难忘恩师张耀光先生的悉心指导。经过不懈努力,1997年4月,我顺利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作为当年应届毕业研究生的代表,我在毕业典礼上做了发言,代表全年级同学表达了对母校深深的眷恋与感激。在我即将离校之际,我也收获到了甜美的爱情,善良而温柔的爱人同样也是辽师学生。

        辽师7年,母校把一个原本心绪低落的学子,培养成了一个有信心面对人生未来的向上青年,时至今日,我常常后怕,如果当初舍弃辽师,如果没有母校的培育,我的人生轨迹到底会发生怎样的变故!由衷感谢母校给予了我那么多成长锻炼的机会、那么多值得终生骄傲的记忆、那么多奋斗前行的勇气。

        三、感恩辽师,永远前行

        1997年8月,带着对母校深深的眷恋,我赴京攻读博士。读博期间,面对周边动辄北大、清华、南大毕业的师兄弟,在辽师的奋斗经历让我没有自卑。慢慢地经过实践,我自己和老师都发现,我这个辽师毕业生并不比名校生差,相反在逻辑思维、务实严谨、钻研能力等方面更具优势。三年下来,我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位居全年级之首,并以优秀成绩取得了博士学位;同时,我的成功也让中科院地理所的老师对辽宁师范大学培养的学生充分认可,并相继招录了一大批辽师学生。

        2000年,我顺利考取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的公开招录岗位,成为了一名国家公务员。在工作岗位上,我很快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在同龄人中较早被提拔到处级岗位。10年来,我已先后7次被评为国家发改委优秀公务员,荣立三等功一次。扪心自问,我知道这一切仍归功于当年在母校的宝贵经历,归功于辽师人踏实耐劳的良好品格。

        近年来,利用出差和本科毕业十年聚会的机会,回过母校三次。看到了母校巨大的变化,倍感自豪和欣慰。因为是师生关系,近年来,在北京也能时常能看到韩增林校长,听他述说母校的发展与困惑,我们的心总为之魂牵梦系。2011年5月,辽宁师大北京校友会成立,我们终于有了一个互诉学子衷肠,谋划回报母校大计的家”。

        七年在校,终生难忘,母校甲子,师恩待偿!认真干好本职工作,不辜负母校培养与期望,是我们这些辽师学子的基本责任,而寻求合适方式尽量回馈母校大爱,也是我们这些辽师学子的终生义务!

        真心祝愿母校60华诞容光焕发,蓬勃发展!

 

        (作者简介:杨荫凯,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系1990级本科生,1994级硕士研究生,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综合处处长,辽师北京校友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