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温柔可亲,暖如春风;她坚韧执着,谦逊肯干。她是优秀教师,浇灌桃李,无怨无悔;她是优秀专家,致力于教育信息化改革,二十年如一日。她就是我校优秀校友、阜新市第七批优秀专家、优秀教师、市电化教育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罗颖。
1988年,罗颖考入辽宁师范大学,是电化教育专业的第一届学生。谈起授业恩师,罗颖的敬重之情溢于言表,老师们当年的耐心和蔼一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她的学习、工作。电化教育专业在当时很前沿,初入大学的罗颖,对这个专业充满了好奇,摄影、编导、幻灯片等课程带来的神秘感,她至今记忆犹新。正是由于这份专注,毕业23年来,罗颖一直从事电化教育的工作,并致力于新媒体、新技术应用教学的改革创新,坚定不移地推动着教育信息化改革的进程。
从2007年开始,罗颖带领着团队就开始探索如何利用新媒体和新技术来提高课堂效率。到2012年,阜新市实现了“班班通”,班级内安装了交互式电子白板,黑板变成了白板,单调的板书变成了动画的课件。课堂中的点滴变化,在教育信息化改革进程中,都是可喜的进步,罗颖在这其中付出的辛劳不是只言片语可以述说的。改革过程中的最大阻力来自教师固有的教育理念,有些老教师一辈子讲课用的就是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十分排斥新技术,而一些年轻教师又过分依赖新技术。罗颖团队通过分层次培训和组织应用新媒体、新技术说课大赛等活动来推进技术应用,加大培训力度,让一线教师迅速掌握了新媒体、新技术的使用方法。同时采取引领示范等方式,平衡新媒体、新技术在课堂的应用程度。从2013年开始,罗颖团队开始发挥名师工作室的作用,录制了100节微课来弥补市内教育资源的不足。
罗颖秉承着“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首先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这一原则,面对这种理念的分歧,罗颖秉持着身为教师的责任心,认为教学手段是为教学服务,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对学生负责才是关键。同时也凭借着一个改革者的魄力,坚定改革目标,深入基层,深入课堂培训指导,面对教育信息化改革,罗颖目标明确:“要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要实用够用、要适度超前。”
如今,数字技术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日益加快,罗颖深知与时俱进的重要性,不断要求自己学习新知识,每天坚持读书看报了解最新的理论知识动态,不墨守成规积极接受新理论、新思想,更新自己的教学改革理念。虽然罗颖有着繁重的教学工作和行政工作,但她从未松懈对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不断地深入基层、深入课堂指导教学,以自己过硬的专业知识助力教育信息化改革。
只听到她柔柔的声音,就能感受到这位女老师热情温暖的心,罗颖曾带领着她的团队深入农村指导教学,路不通就步行,冬天没有暖气就用杯子装热水,捂着手继续上课。当问到这里,罗颖老师说:“为基层学校服务是我们的宗旨。只有深入农村才能发现问题、深入教学一线,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至于农村学校的条件艰苦,我们与那里的老师相比条件太优越了,他们常年在那里,与他们相比,我们吃的这些苦这算不了什么。”在农村学校推广新媒体新技术进课堂,要面临着教学资源配套设施的短缺这一最大的困难。罗颖一边多方组织协调,一边耐心指导更新农村教师的教学理念。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市农村中心校以上的3541个班级已经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这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缩小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数字化差距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
善良温柔如她,踏实肯干如她,谦虚执着如她。正如罗颖所(原词:她)说:“我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了份内的工作。”2010年,罗颖(原句:罗颖在2010年)被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评为“全国教育门户网站建设先进工作者”;2011年被中共阜新市委、阜新市政府授予“阜新市第七批优秀专家”;2012年被阜新市政府评为“阜新市优秀教师”;2013年被阜新市教育局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罗颖在教育信息化改革之路上走得坚定,走得稳健。罗颖是一名教师,她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她谦虚地说:“我并没想过做优秀专家,党组织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应该倍加珍惜,要更努力,对得起这个称号,做名副其实的‘优秀专家’。”
(本文作者:姜瑞)